<ul id="8aumu"></ul>
  • <strike id="8aumu"></strike>
  • <ul id="8aumu"></ul>
    食品伙伴網服務號
    當前位置: 首頁 » 生產技術 » 養殖技術 » 家畜養殖 » 正文

    鴨病綜合防治技術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1-10-15  來源:江蘇農業信息網
    核心提示: 一、精心選擇鴨場場址,合理布局
     一、精心選擇鴨場場址,合理布局

        1.鴨場選址條件。

        1.1養鴨場地要遠離居民點,遠離屠宰場、市場和交通要道。

        1.2地勢較高而不要位于低洼積水的地方。

        1.3有充足和衛生的水源。

        2.鴨場布局。

        2.1鴨場要合理布局,生產區、行政管理區、生活區要分開。

        2.2鴨舍應建在地勢較高處,舍門朝南向陽,舍內寬敞,通風透光。

        2.3有充足活動場所。

        2.4有保溫防暑和安全措施。

        2.5有消毒管理設施。

        2.6有供鴨游泳的池水且便于更換。

        2.7有獸醫室、解剖室、密封的尸池、糞池并與生產區有一定的距離。

        二、建立健康鴨群

        1.實行自孵自養。

        1.1孵化過程中,要嚴格按衛生防疫的要求,種禽要健康并進行必要的預防接種。

        1.2孵化用種蛋要盡早消毒,消毒后要防止重復污染。

        1.3做好孵化室或孵化廠的衛生工作,室內空氣保持新鮮,蛋盤不外借,用后消毒。

        1.4不同來源的種蛋要分別孵化,以減少傳染機會和便于查清疫源。  

        2.執行“全進全出”的飼養制度。

        即一棟鴨舍只養同一日齡的鴨。因為不同日齡的鴨有不同易感或易發的疾病,如果一棟鴨舍內飼養著不同日齡的鴨,則日齡較大的患病鴨或已病愈的鴨可能帶菌或帶病毒,易傳染給易感的小鴨,使疾病長期傳播,造成經濟損失。采用“全進全出”制則可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提高鴨的成活率。

        3.按免疫程序進行免疫。

        免疫程序應因地制宜,根據本地區有無疫情和鴨群情況具體制定。一般來說,疫區每年應給鴨群接種弱病毒疫苗至少兩次為妥。

        4.防止由場外或外地引入菌、病毒或疾病。  

        即貫徹自繁自養原則,盡量避免引進苗鴨、種鴨或種蛋。如須引進,應從非疫區引入,并做好嚴格檢疫,隔離觀察兩周后,證明健康方可混入鴨群! 

        三、加強科學飼養管理

        1.選好苗禽,精心育雛,適時開食和飲水。

        養好禽類的關鍵是選擇優質健壯的苗禽。精心育雛要做到:第1天飲5%糖水及0.5%電解多維水和0.1%氯霉素或0.02%病必寧,第2天飲0.02%高錳酸鉀水,0.2%四環素或紅霉素水。適時飲水和開食時間應在出殼后24小時。

        2.保持鴨舍清潔衛生,強化衛生管理制度。

        平時鴨舍進口處要設消毒池,鴨舍和鴨棚內要進行消毒,殺滅空氣、鴨體表、網具、地面、墻壁等處的病原體。

        3.注意保溫,保持濕。

        溫度的忽冷忽熱,往往是引起疾病流行的直接原因,尤其在育雛階段。要注意保持鴨棚的溫度。另外,鴨棚內的濕度,也注意保持在相對濕度60%-70%。

        4.優質全價飼料是健康鴨群的保。

        5.帶禽消。

        對以下幾種情況可帶禽消毒:

        A、在鴨群發生急性傳染病,被隔離封鎖后,對禽舍活禽進行噴霧消毒。

        B、一些大型養鴨場,最好每隔日對禽群或禽舍進行噴霧消毒。

        C、在鴨群不時有鏈球菌或葡萄球菌感染和散發性禽出血性敗血病等疫病發生時,每日或隔日對群鴨舍噴霧消毒。

        6.認真制定和嚴格執行定期的免疫接種制。

        7.防止各種鳥獸傳播疾病,防止鼠害,注意滅。

        8.防止糞便、墊料傳播疾病。
     

    編輯:foodqa

     
    分享:
    關鍵詞: 鴨病 綜合 防治 技術
    [ 網刊訂閱 ]  [ 生產技術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推薦生產技術
    點擊排行
     
     
    Processed in 0.232 second(s), 15 queries, Memory 0.88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