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 id="8aumu"></ul>
  • <strike id="8aumu"></strike>
  • <ul id="8aumu"></ul>
    食品伙伴網服務號
    當前位置: 首頁 » 檢驗技術 » 食品微生物檢驗技術 » 正文

    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的消毒與滅菌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5-02-13
    核心提示: 病原微生物實驗室在操作中經常涉及致病微生物及其感染性生物因子,為預防實驗室感染的發生,保護實驗室工作人員,避免感染
     病原微生物實驗室在操作中經常涉及致病微生物及其感染性生物因子,為預防實驗室感染的發生,保護實驗室工作人員,避免感染因子污染環境,有效地開展實驗室的消毒滅菌至關重要。

     

    一、消毒、滅菌的基本原則

    1.根據微生物的種類、數量和污染后的危害程度來選擇有效的消毒滅菌方法。首選物理方法,不能用物理方法消毒的,根據其對化學消毒劑的敏感程度不同,選擇滅菌劑、高效消毒劑、中效消毒劑或低效消毒劑等。

     

    2.根據消毒物品的性質選擇消毒方法。選擇消毒方法時既要考慮保護消毒物品不受損壞,也要達到消毒滅菌的效果。根據消毒對象的理化特性(如是否耐熱、耐濕、耐腐蝕等)選擇消毒滅菌的方法。

     

    3.突發原因不明的傳染病病原體污染的處理應符合國家發布的有關規定要求。

     

    4.如不慎發生微生物培養物摔碎或其他實驗微生物污染事故時,無論是否具有致病性,均應立即對污染及可能波及的區域進行消毒處理;待全部實驗結束后,根據實驗情況,對需要消毒滅菌的實驗物品、實驗器材和實驗環境進行消毒處理。

     

    5.在進行實驗室及其物品消毒滅菌過程中,操作人員應根據選擇的消毒滅菌方法進行有效的個人防護。既要預防微生物感染,又要避免消毒滅菌過程中理化因素對人體( 包括皮膚、呼吸道、眼角膜等)的損害。

    二、實驗室常用的消毒滅菌方法

    根據實驗中操作處理的生物材料不同和消毒的對象不同,需要選擇適當的消毒滅菌方法。實驗室常用的消毒滅菌方法見下表。

    微信圖片_20250213111620

    三、實驗室消毒常見問題

    1.對消毒劑、消毒器械的原理、性能和技術參數、影響因素不了解,造成消毒劑使用不當,達不到預期效果。

     

    2.缺乏對目標微生物特性的了解,操作不規范,造成事故或使污染加重、擴大。

     

    3.忽視消毒過程中有效成分與消毒滅菌效果的監測與評價管理。

     

    4.現場消毒不按消毒計劃與程序進行,易導致消毒失敗,增大實驗室感染的風險。

     

    5.缺少對消毒活動各環節的風險評估及風險控制措施,包括微生物抗性、有機物含量、消毒劑類型與劑量、個人防護、環境安全性與物體的腐蝕性等環節。

    編輯:songjiajie2010

     
    分享:
    [ 網刊訂閱 ]  [ 檢驗技術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推薦圖文
    推薦檢驗技術
    點擊排行
    檢驗技術
     
     
    Processed in 0.038 second(s), 13 queries, Memory 0.94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