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 id="8aumu"></ul>
  • <strike id="8aumu"></strike>
  • <ul id="8aumu"></ul>
    VIP標識 上網做生意,首選VIP會員| 設為首頁| 加入桌面| | 手機版| RSS訂閱
    食品伙伴網服務號
     
    當前位置: 首頁 » HACCP研討會 » 第六屆HACCP研討會 » 正文

    良好的前提方案和合理的生產工藝流程是確保CCP監控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0-10-07  來源:食品伙伴網
    核心提示:本文通過對3000克糖水葡萄罐頭(去皮去籽)葡萄組織軟化現象和少量糊化的原因進行研究分析,提出了良好的前提方案和合理的生產工藝流程是確保CCP監控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也為葡萄罐頭生產企業確定殺菌溫度時間、改進流程提供有效的理論依據和措施。
     
    謝海鋒[1]   勵梅芬[2] 張彩珍[2]
    1中國檢驗認證集團寧波有限公司 315012   2寧波出入境檢驗檢疫局315012    
     
    摘 要:本文通過對3000克糖水葡萄罐頭(去皮去籽)葡萄組織軟化現象和少量糊化的原因進行研究分析,提出了良好的前提方案和合理的生產工藝流程是確保CCP監控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也為葡萄罐頭生產企業確定殺菌溫度時間、改進流程提供有效的理論依據和措施。
    關鍵詞:前提方案 工藝流程 CCP監控
     
    前  言:糖水葡萄罐頭所含的營養成分基本上與新鮮葡萄相同,一般含糖、維生素、無機鹽、無機酸等成分,酸甜可口,深受消費者喜愛。然而,近幾年出口的3000克糖水葡萄罐頭(去皮去籽)由于罐頭內容物組織軟化和少量糊化現象,經常遭進口國退貨或產品無法出口。通過對某罐頭廠在2004年生產的一批3000克糖水葡萄罐頭(去皮去籽),由于葡萄組織偏軟和少量糊化使整批罐頭無法出口的產品進行了分析研究,發現罐內組織軟化是由微生物引起,并且在該批產品中分離得到了4株真菌,經中國農業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中心菌種鑒定,確定為海棗曲霉(Aspergillus Ph oenicis)1株、薩氏曲霉(Aspergillus sydowii)2株、弗比恩畢赤酵母(Pichia fabianii)1株。對這4株真菌進行了耐熱試驗,發現這些菌株均有一定的耐熱性,證明該產品是由于生產工藝中的殺菌溫度不足造成的葡萄組織軟化,找出了殺菌溫度時間的確定與生產工藝流程的設置與食品安全體系的前提方案有著緊密的聯系。目前,上述研究未見報道。
    通過檢出真菌并研究其耐熱性,揭示了與文獻中闡述的真菌菌絲及酵母菌對熱的耐受力與不產生芽孢的細菌相同,在60℃中10min既被殺死而酵母與霉菌的孢子耐熱性較菌體高出5-10℃【3】不符合,為3000克糖水葡萄罐頭(去皮去籽)的殺菌溫度的確定提供有效的理論依據,闡明了良好的前提方案和合理的生產工藝流程是確保CCP監控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1材料與方法
    1.1原料:
    3000g/罐的同一批去皮去籽葡萄罐頭共25罐,由浙江寧波某罐頭廠提供。
    1.2培養基與試劑
    孟加拉紅瓊脂、營養瓊脂、營養肉湯、酸性肉湯、麥芽浸膏肉湯等由北京陸
    橋技術有限責任公司提供。
    1.3微生物分離及感觀檢查
    第一次分離:將儲存期為60d的葡萄罐頭1罐,以無菌操作開罐,取葡萄湯
    汁經100℃15min加熱處理,待冷卻后每平皿吸取1ml葡萄湯汁傾注15ml營養瓊脂,共接種4個平皿,分2組,分別37℃、55℃培養5-7d分離耐熱芽孢菌并做感觀檢驗。
    第二次分離:將儲存期為100d的葡萄罐頭6罐,以無菌操作開啟,各吸取葡萄汁1ml分別接種在營養肉湯、虎紅瓊脂平皿中,各做2個重復,27℃+-1℃培養7-15d后將營養肉湯中生長出的菌接種于虎紅瓊脂平皿中,做進一步分離純化并做感觀檢驗。
    第三次分離:將儲存期為180d的葡萄罐頭18罐,以無菌操作開啟,各吸取葡萄汁1ml分別接種在營養肉湯、麥芽浸膏肉湯、酸性肉湯中,虎紅瓊脂、營養瓊脂中,每罐每種培養基均做2個重復,分別置于37℃和27℃±1℃培養7-15d并做感觀檢驗。
    1.4鏡檢
    第一、二次送檢樣品分別做革蘭氏染色鏡檢,第三次送檢樣品分別做革蘭氏染色和活菌懸滴(壓片)鏡檢。
    1.5菌種鑒定
    由中國農業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中心菌種鑒定。
    1.6耐熱試驗
    從第一次、第二次送檢樣品中分離得到的3株霉菌分別接種于虎紅瓊脂、營養瓊脂中,每株菌接4個平皿,27℃±1℃培養45d待平板上長出孢子后做耐熱試驗,用葡萄罐頭的糖水100ml洗下2個平板的霉菌,每株菌各制成2個重復懸液進行耐熱試驗;并把第一次檢樣中分離到的1株霉菌用上述27℃±1℃培養45d的長菌平皿直接放入高壓滅菌鍋進行耐熱試驗,再進行直接培養與分離。第三次送檢樣品中發現的菌落塊用營養肉湯培養后轉營養瓊脂斜面培養9D的菌,用葡萄糖水洗下后做耐熱試驗并用不接菌的葡萄罐頭的糖水做空白對照。加熱處理后的懸液分別接種到營養瓊脂、虎紅瓊脂中,5-7d培養觀察結果。
    2.結果與討論
    2.1微生物的檢出
    三次送檢的樣品罐頭糖水葡萄湯汁稍混濁,但屬正常范圍,PH值、葡萄的外觀、色澤、氣味均屬正常,組織結構狀態稍偏軟。但在第三次送檢罐頭中第7罐發現一塊白色菌落塊,直徑1.5cm左右,平坦的漂浮在湯汁中,罐頭湯汁稍混濁在湯汁中有少量葡萄碎屑。組織與其它罐相比更軟些,但葡萄粒還是整顆。3次打開的罐頭,葡萄湯汁的糖度均為20.3%左右,PH值均在3.69-3.72之間。
    三次送檢的樣品每罐湯汁采用直接涂片革蘭氏染色鏡檢均為陰性。但在第三次送檢樣品每罐同時做活菌懸滴(壓片)鏡檢,在第3、7罐經活菌懸滴壓片不染色直接鏡檢,發現罐內有極少孢子和短節菌絲體?梢娫谕揞^中不同的制片方法,鏡檢觀察得到的結果不同,究其原因葡萄罐頭湯汁的糖度高達20.3%左右,挑取的湯水在干燥固定后形成厚厚的一層糖漿,革蘭氏染色過程易被水沖洗掉,即使罐內有菌也不易被染上,從而影響觀察結果。從白色菌落花流水塊中切割一點做活菌懸滴壓片鏡檢發現繁茂的菌絲體,菌落塊符合絲狀真菌的生長過程中產生繁茂的分枝而構成真菌的菌落【4】。而且菌絲枝節的生長總是向前或朝向菌落邊緣這是真菌生長規律。
    在第一次檢測的葡萄罐頭經100℃15min加熱處理后經37℃和55℃培養5-7天,放37℃培養的2個營養瓊脂平皿中均有霉菌生長,并不是芽孢菌。而55℃培養的2個營養瓊脂平皿中無任何微生物生長。而且發現每ml葡萄罐頭的糖水中約有霉菌12個左右,均勻地頒生長在營養瓊脂平皿中間用L-1表示,與罐內條件吻合。而且在37°C培養5天后生長而在55°C培養下卻不生長,又喜歡偏酸性的環境,這些都符合霉菌的微生物學特性。
    在第二次檢測的6個葡萄罐頭,分別做霉菌檢測,在孟加拉紅瓊脂平皿中無任何菌,但在第1、4、5罐的營養肉湯中有菌生長,將營養肉湯中生長出的菌轉接孟加拉紅瓊脂中,根據菌落形態特征確定為霉菌,其中1號2支菌株相同,4號、5號菌株相同,分別用L-2,L-3表示。
    第三次送檢的18罐罐頭,取其糖水葡萄湯汁每罐分別接種于營養肉湯等五種培養基中,分別37℃和26℃±1℃培養7-15d后,未見任何微生物生長。而在第7罐中發現一塊白色的真菌塊將其切割小塊,分別接種于虎紅瓊脂和營養肉湯,分別放37℃和27℃培養,在虎紅瓊脂平皿中不見生長,而在營養肉湯中15d后檢出孢子,20d后可見芽管長出短菌絲。該菌用L-4表示,白色的菌塊經培養后長出菌絲體,說明菌落塊在適宜生長的環境能復活,罐頭中的菌落塊完整的漂浮在罐頭湯汁中,說明不是帶進去的而是罐內自身繁殖形成,這就表明了罐頭中有真菌存在,從三次接種培養來看,隨著在罐內生長的時間延長,接種罐數增長,長菌率反而降低說明到了一定的罐藏時間,由于氧氣的耗盡使真菌處于致死或休眠狀態。經中國農業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中心菌種鑒定確定:L-1為海棗曲霉(Aspergillus Ph oenicis)、L-2、L-3為薩氏曲霉(Aspergillus sydowii)、L-4為弗比恩畢赤酵母(Pichia fabianii)
    2.2真菌的耐熱性
    經100℃耐熱試驗后把L-1、L-2、L-3、L-4的4株菌懸液按耐熱試驗時間不同,分別轉接營養瓊脂、虎紅瓊脂培養基中,并同時與耐熱試驗后菌懸液一起放37℃、27℃經5-7d培養觀察結果。發現L-1、L-2、L-3均能耐受100℃25min熱處理。而在116℃20min耐熱試驗后的菌懸液經接種培養后均不能存活。由于L-1菌在100℃所做的耐熱試驗時間中全部生長,故把該菌用45d培養后的真菌平皿直接放在高壓滅菌鍋116℃20min耐熱試驗,然后把耐熱處理過的L-1真菌平皿繼續培養27℃10d后,轉接營養瓊脂斜面和營養肉湯發現該菌仍然存活,可見相同溫度、相同時間、相同菌株,不同耐熱的環境菌的耐熱性不同,在瓊脂平皿上生長的真菌由于是不直接接觸液面耐熱性強。
    2.3內容物組織軟化原因分析
    綜上所述罐內少量真菌利用糖水葡萄中的多糖,在有糖源程序環境中能自身緩慢生長,在繁殖過程中它可以分解果肉組織中的果膠物質,降解果膠的多糖鏈使葡萄組織軟化,與資料所述酵母菌和霉菌都會引起食物不同程度分解和腐敗【6】相吻合。而罐內真菌在缺氧(罐內有3mm頂隙)或無氧條件下只能利用已糖作為碳源,氨基酸作為氮源利用自身儲存的營養物作為呼吸作用的底物,因為至今沒有找到專性厭氧的真菌所以繁殖到一定程度后氧氣耗盡,開始處于致死或休眠狀態。因此罐內真菌由于環境因素只能輕微分解使葡萄組織軟化,未達到腐敗期即使進入休眠或死亡期,少量葡萄組織糊化是由于污染嚴重,罐內含菌量高。
    2.4工藝流程的改進
    從葡萄組織軟化、葡萄罐內真菌檢出、真菌的耐熱性等綜合分析,說明, 25min/88-90℃,中心溫度達到79℃±0.5℃不足以徹底殺滅用傳統的葡萄罐頭生產工藝流程生產出來的產品。但如果提高殺菌溫度和時間,會造成葡萄罐頭的組織偏軟、影響口味、降低營養。為了達到既能保證殺菌效果,又能滿足組織、口味不受影響,我們只有在生產工藝流程上下功夫。
    通常含菌量對滅菌效果有很大影響,因此防止生產過程菌的交叉污染,控制生產過程中的菌量,對殺菌溫度時間的確定有極大的關系。傳統的生產工藝流程是:原料驗收 →清洗消毒→剪枝選果(包括去爛果)→漂燙冷卻→去皮去籽→ 燈檢 → 挑選分級→淘洗 →瀝水→裝罐稱重→熱燙→加湯→封口→殺菌冷卻→揩聽入庫 。這里可以看到,傳統的生產工藝流程由于原料驗收后未進行挑選,直接清洗導致爛果在清洗時真菌擴散,造成交叉污染,影響了最后的殺菌效果。所以,改進工藝流程線路把清洗消毒與剪枝選果進行交換,使霉爛果在清洗消毒前去除,防止真菌擴散。生產工廠可以在原料驗收后首先剪枝選果,把原料剪成4-8小枝,同時去除霉黑點、傷爛、病蟲害、破裂果等,然后把剪枝后的果實先淋2-3min,再用0.05%高錳酸鉀液浸5min,這樣可控制菌量在生產過程中擴散和交叉污染,保持原料和半成品的新鮮度,確保殺菌工序的殺菌效果。
    總之,糖水葡萄罐頭因采用低溫連續殺菌,故必須采用食品安全管理體系,嚴格科學地做好工藝流程中的衛生和消毒工作,控制生產過程中的菌量,把罐頭微生物的安全性把關在殺菌前,有效保證產品質量。
    同樣在425g糖水桔子罐頭中分離出真菌和酵母菌。
    3.結論:
    ⑴本實驗在密封性、感官、PH正常的葡萄罐內檢出了4株真菌,找到了使葡萄組織軟化的真正原因。其中薩氏曲霉(聚多曲霉)有文獻報道,能引起阻塞性支氣管曲霉病,也可以引起耳道曲霉病。研究其耐熱性,發現真菌的耐熱性超過文獻資料的理論和生產工藝中規定的殺菌耐熱溫度,為生產工藝流程線路的改變、殺菌溫度時間的確定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數據及理論依據。
    ⑵良好的食品安全體系的前提方案、合理的生產工藝流程是確保關鍵控制點監控有效性,確保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
    ⑶審核員在食品安全體系認證現場,在重點關注HACCP計劃和關鍵控制點時,也應該關注生產工藝流程設置的合理性,系統地評價食品加工企業建立的食品安全管理體系的有效性、合理性。
    ⑷食品加工企業的生產工藝多種多樣,審核員不但應具備食品安全體系的審核技術,更應具備食品生產專業的理論和實踐知識、法律法規等知識。
     
     
    參考文獻
    GB 11671-2003 果、蔬罐頭衛生標準
    GB/T4789.26-2003食品衛生微生物學檢驗 罐頭食品商業無菌的檢驗
    陸承平,獸醫微生物學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M】.2001,391
    周與良、刑來君。真菌學高等教育出版社【M】1991,40
    GB/T 4789.15-2003食品衛生微生物學檢驗 霉菌和酵母計數
    何鏡承,吳仲梁,等譯。細菌學分析手冊(第六版)【美】食品安全與營養微生物學中心【M】.1987,224
    潘見等。草莓汁的超高壓殺菌研究食品科學【J】2004,25(1)31-33
    楊幫英,罐頭工業手冊(新版),中國輕工業出版社【M】.2002,690
    廖萬青等。首例報告聚多曲霉引起的阻塞性支氣管曲霉病【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03,17(2):93-94。
    10、孫鶴齡,醫學真菌鑒定初編【J】,科學出版社 1987
     
     
    原文下載: 《良好的前提方案和合理的生產工藝流程是確保CCP監控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編輯:foodvip

     
    [ 網刊訂閱 ]  [ HACCP研討會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推薦圖文
    推薦HACCP研討會
    點擊排行
     
     
    Processed in 0.340 second(s), 17 queries, Memory 0.91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