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 id="8aumu"></ul>
  • <strike id="8aumu"></strike>
  • <ul id="8aumu"></ul>
    VIP標識 上網做生意,首選VIP會員| 設為首頁| 加入桌面| | 手機版| 無圖版| RSS訂閱
    食品伙伴網,關注食品安全,探討食品技術
     
    當前位置: 首頁 » 食品安全 » 營養與健康 » 正文

    勿借羅京去世胡亂開藥方 “食物酸堿平衡”不科學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09-06-18  來源:北京日報  瀏覽次數:367
    核心提示:央視播音員羅京剛去世,就有人開出防治淋巴癌的藥方,提出要吃堿性食品避免酸性食品。 這一處方提出,預防癌癥的秘訣十分簡單,就是常吃堿性食物以防止酸性廢物的累積,因為酸化的體液環境,是正常細胞癌變的肥沃土壤,調整體液酸堿平衡,是預防癌癥的有效途徑。 酸性
      央視播音員羅京剛去世,就有人開出防治淋巴癌的“藥方”,提出要吃堿性食品避免酸性食品。

      這一“處方”提出,預防癌癥的秘訣十分簡單,就是常吃堿性食物以防止酸性廢物的累積,因為酸化的體液環境,是正常細胞癌變的肥沃土壤,調整體液酸堿平衡,是預防癌癥的有效途徑。

      酸性食品和堿性食品的提法早已有之,但這種貌似正確的理論也早就被不少專業人員批駁。中國營養學會的權威專家推薦和撰寫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07)》,其中對酸性食品和堿性食品的闡述極有意義,能幫助人們認識“食物酸堿平衡理論”的似是而非。

      過去以及現在,養生類科普圖書中充斥著一種似是而非的觀點:谷類、肉類、魚和蛋等酸性食物攝入過多,可以導致酸性體質,引起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腫瘤等慢性病的發生;而蔬菜水果屬于堿性食物,能夠糾正酸性體質,防治慢性疾病。

      其實,這種食物的酸堿平衡論是缺乏科學根據的,不值得提倡。這要從酸性和堿性食物的稱謂和原理說起。許多食物經過代謝后,會產生少量礦物質殘渣,即灰分。含有磷、硫、氯元素較多的灰分溶于水后生成酸性溶液,故稱為酸性食物。而鉀、鈉、鈣、鎂含量較多的灰分則生成堿性溶液,故稱堿性食物。

      這種情況主要用于評價食物的化學性質,特別是在食物礦物元素含量的測定中使用較多。另外測定食物的灰分,還可用來判斷一些谷類食物的加工精度。只有高度精制食品,主要含脂肪、碳水化合物,不產生灰分,這類食物的加工過程除去了礦物質元素,只含有碳、氫、氧等元素,經代謝后生成水、二氧化碳和能量。

      食物灰分是食物燃燒后剩下的一些元素的氧化物,與食物在體內代謝產物的性質是不同的。食物進入人體后,經過消化吸收和各種復雜的代謝反應,形成數以千計的產物。這些產物有酸性、堿性,還有很多呈中性。血液的酸堿度是各種代謝產物綜合平衡的結果,不是僅僅由食物燃燒后剩余的幾種礦物元素就可以決定的。

      另一方面,雖然食物在體內的代謝過程中不斷產生酸性物質和堿性物質,但人類在長期進化和膳食適應下,體內已經建立了完整的緩沖系統和調節系統,以保障內環境(主要是血液)的酸堿平衡。健康人血液的pH值恒定保持在7.35~7.45的范圍,一般不會受攝入食物的影響而改變,除非在消化道、腎臟、肺等器官發生疾病造成人體代謝失常時,才有可能會受到影響。迄今,既沒有從醫學文獻查到因為日常攝入食物不同引起健康人血液pH值改變的記錄,也未見到因為血液pH值變酸而致有關慢性病增加的科學證據。

      實際上,蔬菜水果能夠預防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腫瘤等慢性病的發生,是因為它們產生的能量低,而且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元素、膳食纖維以及對健康有益的植物化學物質,而不是所謂堿性的作用。按照“酸堿平衡論”,如果糾正“酸性體質”就可以預防慢性病,每天服用小蘇打(碳酸氫鈉)不就可以解決問題了嗎?

      將魚、禽、蛋和瘦肉等食物都歸類為“酸性食物”,無疑既使廣大公眾在選擇食物時無所適從,又是對防癌抗病的誤導。“酸性食物”是人體能量、蛋白質、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的主要食物來源,缺少了這些食物,必然會造成人們營養素攝入不足或缺乏,少年兒童的生長發育以及成人的營養狀況將無從保證。所以,正確的營養觀念和防病知識是:食物多樣,谷類為主,粗細搭配,每天吃奶類、大豆或其制品,經常吃適量的魚、禽、蛋和瘦肉。

      正常情況下,人們沒有必要去注意食物是成酸性或是成堿性,因為血液的中性由腎臟來維持,肺給以適當的幫助。然而當患有腎結石病或腎功能受損時,則有必要選擇特定的食品,以使尿液呈酸性、堿性或中性。(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張田勘)
     
    關鍵詞: 酸堿
    [ 網刊訂閱 ]  [ 食品安全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食品安全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