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 id="8aumu"></ul>
  • <strike id="8aumu"></strike>
  • <ul id="8aumu"></ul>
    VIP標識 上網做生意,首選VIP會員| 設為首頁| 加入桌面| | 手機版| RSS訂閱
    食品伙伴網服務號
     
    當前位置: 首頁 » 食品圖庫 » 植物學圖庫 » 正文

    玉米螟的成蟲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07-07-17
    核心提示:玉米螟簡介: 成蟲 體長1013毫米,翅展2435毫米。雌蛾前翅鮮黃色,翅基2/3部位有棕色條紋及一條褐色波紋,外側有黃色鋸齒狀線,向外有黃色鋸齒狀斑,再外有黃褐色斑,雄蛾略小,翅色稍深;頭、胸、前翅黃褐色,胸部背面淡黃褐色;前翅內橫線暗褐色,波紋狀,內側黃褐色

      玉米螟簡介:

      成蟲 體長10—13毫米,翅展24—35毫米。雌蛾前翅鮮黃色,翅基2/3部位有棕色條紋及一條褐色波紋,外側有黃色鋸齒狀線,向外有黃色鋸齒狀斑,再外有黃褐色斑,雄蛾略小,翅色稍深;頭、胸、前翅黃褐色,胸部背面淡黃褐色;前翅內橫線暗褐色,波紋狀,內側黃褐色,基部褐色;外橫線暗褐色,鋸齒狀,外側黃褐色,再向外有褐色帶與外緣平行,內橫線與外橫線之間褐色;緣毛內側褐色,外側白色;后翅淡褐色,中央有一條淺色寬帶,近外緣有黃褐色帶,緣毛內半淡褐色,外半白色。
      生活習性簡述:廣西桂北年發生4—5代,末代老熟幼蟲在作物或野生植物莖桿或穗軸內越冬。翌春在莖桿內化蛹。成蟲羽化后白天隱藏在作物及雜草間,傍晚飛行,飛翔力強,有趨光性,夜間交配,交配后1—2天產卵,雌蛾喜歡在即將抽雄花植株上產卵。卵產在葉背中脈兩側及莖桿上,每雌蛾產卵400粒左右,每卵塊20—50粒不等。
      幼蟲 體長約25毫米,頭和前胸背板深褐色,體背為淡灰褐色,淡紅色或黃色,第1—8腹節各有兩列毛瘤。
      蛹 長14—15毫米,黃褐至紅褐色,1—7腹節面具刺毛兩列,臀棘顯著,黑褐色。
      卵 長約1毫米,扁平橢圓形,魚鱗狀排列,初產乳白色,半透明,后轉黃色,表具網紋,有光澤。 蛹長14—15毫米,黃褐至紅褐色,1—7腹節面具刺毛兩列,臀棘顯著,黑褐色。

      
      為害癥狀:
      幼蟲孵化后先群集于玉米心葉喇叭口處或嫩葉上取食,被害葉長大出現成排小孔,玉米抽雄授粉時,幼蟲為害雄花,2、3代幼蟲蛀食雌穗基部、頂端并從莖部蛀入,造成風折、早枯、缺粒、秕粒現象。在豆科植物中,常從嫩莖分枝處蛀入,使上部枯死,蛀口常堆有大量糞屑、老熟幼蟲在蛀道內近孔口處化蛹。

      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處理越冬寄主壓低蟲源基數。在越冬代化蛹前把主要越冬寄主作物的秸稈燒掉或漚制肥料。
      2、物理防治。利用成蟲的趨光性,每200~300畝的面積安裝200W或400 W高壓汞燈1盞,或每50~60畝面積安裝佳多頻振式殺蟲燈1盞,可誘殺大部分成蟲。
      3、化學防治。
      (1)用18%殺蟲雙0、2—0、25kg,或敵殺死20—40g,對水75—100kg噴心葉;
      (2)用50%巴丹粉0、2—0、3kg,或3%呋喃丹2、5kg拌細土30—40kg撒喇叭口;
      (3)用90%晶體敵百蟲800—1000倍液,每畝用50—60kg藥液噴施。
      4、生物防治。
      (1)利用白僵菌治螟。白僵菌可寄生玉米螟幼蟲和蛹。在早春越冬幼蟲開始復蘇化蛹前,對殘存的桔稈,逐垛噴撒白僵菌粉封垛。
      (2)用B、t 顆粒劑治螟,于玉米心葉末期前撒入心葉里,每667平方米用700g,中午陽光太強時不宜施藥。
      (3)玉米螟性信息素防治一代玉米螟。于越冬代玉米螟化蛹率達50%且羽化率達10%左右時開始,直到當代成蟲發生末期的一個月時間內,在長勢好的地塊,每667平方米放置一個誘盆,作一個鐵絲框,蓋上塑料膜即可,用三根木桿或竹竿架起,使盆比作物高10—20cm,把性誘芯掛在盆中間,盆中加水至2/3處,添加少量洗衣粉。

     
    關鍵詞: 玉米
    [ 網刊訂閱 ]  [ 食品圖庫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推薦圖文
    推薦食品圖庫
    點擊排行
     
     
    Processed in 0.197 second(s), 17 queries, Memory 0.88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