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 id="8aumu"></ul>
  • <strike id="8aumu"></strike>
  • <ul id="8aumu"></ul>
    VIP標識 上網(wǎng)做生意,首選VIP會員| 設為首頁| 加入桌面| | 手機版| RSS訂閱
    食品伙伴網(wǎng)服務號
     
    當前位置: 首頁 » 食品圖庫 » 植物學圖庫 » 正文

    陰地蕨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fā)布日期:2007-05-07
    核心提示:陰地蕨

    【陰地蕨的功效介紹】:
    陰地蕨 (《本草圖經(jīng)》)
    【異名】-朵云(《天寶本草》),花蕨(《植物學大辭典》),獨立金雞(《貴州民間方藥集》),獨腳蒿、冬草(《民間常用草藥匯編》),郎萁細辛(《貴陽民間藥草》),背蛇生(《四川中藥志》),破天云、散血葉(《湖南藥物志》),小春花,蛇不見、吊竹良枝、良枝草(《閩東本草》),獨腳金雞、丹桂移星草(《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來源】為陰地蕨科植物陰地蕨的帶根全草。

    【植物形態(tài)】陰地蕨多年生草本,高20厘米以上。
    根莖粗壯,肉質(zhì),有多數(shù)纖維狀肉質(zhì)根。
    營養(yǎng)葉的柄長3~8厘米,葉片三角形,長8~10厘米,寬10~12厘米,3回羽狀分裂,最下羽片最大,有長柄,呈長三角形,其上各羽片漸次無柄,呈披針形,裂片長卵形至卵形,寬0.3~0.5厘米,有細鋸齒,葉面無毛,質(zhì)厚。
    孢子葉有長梗,長12~22匣米;孢于囊穗集成圓錐狀,長5~10厘米,3~4回羽狀分枝;孢子囊無柄,黃色,沿小穗內(nèi)側(cè)成兩行排列,不陷入,橫裂。
    生于山區(qū)的草坡灌叢陰濕處。
    分布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臺灣、福建、貴州、四川、廣西等地。

    【采集】冬季或春季采收,連根挖取,洗凈曬干。

    【藥材】干燥全草,根莖粗壯,肉質(zhì),呈灰褐色或棕褐色。
    葉柄櫻紅色,有縱紋,營養(yǎng)葉柄較孢子葉柄細而短。
    葉片三角形,3回羽狀分裂。
    孢子囊穗集成圓錐狀,孢子囊棕褐色。
    氣微,味淡。
    產(chǎn)于四川,浙江、福建、湖南、貴州等地。

    【性味】甘苦,涼。
    ①《本草圖經(jīng)》:甘苦,微寒,無毒。
    ②《閩東本草》:性平,味淡,無毒。

    【功用主治-陰地蕨的功效】平肝,清熱,鎮(zhèn)咳。
    治頭暈頭痛,咳血,驚癇,火眼、目翳,瘡瘍腫毒。
    ①《本草圖經(jīng)》:療腫毒,風熱。
    ②《天寶本草》:利膀胱,治頭暈腦痛。
    ③《貴州民間方藥集》:鎮(zhèn)咳,亦可解熱祛風,治傷風感冒及吐血。
    ④《民間常用草藥匯編》:消肝火,明目,消散翳膜。
    ⑤《四川中藥志》:治腎虧及肺病吐血,散目中云翳,療月瘕病;外包瘡毒。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2~4錢(鮮者0.5~1兩)。
    外用:搗敷。

     

     
    關(guān)鍵詞: 陰地蕨
    [ 網(wǎng)刊訂閱 ]  [ 食品圖庫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guān)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推薦圖文
    推薦食品圖庫
    點擊排行
     
     
    Processed in 2.818 second(s), 366 queries, Memory 1.73 M